对萧赜而言,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内心情绪极其复杂,充满了挣扎与无奈。
永明八年八月(即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由于父子之间的矛盾激化,加上兄弟间关系恶劣,导致他的第四子萧子响遭到杀害。到了年底,争议多年的户籍检验制度被迫中止,面对现实的残酷,萧赜不得不妥协,宣布之前的户籍登记无效,恢复到原有状态。经过多年的折腾,底层百姓并未从中受益,反而让许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得到了本应属于士族的免除赋税劳役的特权,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到了永明十年(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四月辛丑日(15日),萧赜的二弟、豫章王萧嶷去世,享年49岁。萧赜立即下令追赠萧嶷假黄钺,并授予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的官职,丧礼规模和仪式完全参照东汉刘秀之子、东平献王刘苍的规格进行。考虑到萧嶷为人节俭,积蓄寥寥,萧赜又特别命令每月拨款一百万钱资助萧嶷家。对于弟弟的去世,萧赜表现出极度哀伤的情绪,久久无法释怀,每当提及萧嶷,眼眶总是湿润,忍不住抽泣落泪。
展开剩余73%不知是否是命运的巧合,萧赜年长的几位兄弟在这几年接连去世。永明七年,三弟萧映猝然离世,年仅32岁;永明八年,四弟萧晃也不幸去世,享年31岁;永明九年,六弟萧暠病逝,年仅24岁;同年,十弟萧鉴年仅21岁,也相继离开人世。几位弟弟都在壮年时期早逝,不禁让人心生惋惜和诸多猜测。
然而,真正让萧赜措手不及的危机是在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爆发的。正月丙子日(25日),太子萧长懋因病辞世,享年36岁。萧赜自己已年届54岁,按当时标准已属高龄,因此选定新的储君刻不容缓。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在萧赜面前有两位候选人:一是次子萧子良,二是长孙、太子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萧子良是萧长懋的同母弟,时年34岁。南齐建立后,他任丹阳尹,萧赜登基后封为竟陵郡王,随后历任南徐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中书监、太傅等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萧子良麾下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和陆倕。萧子良学识渊博,精通儒学,且对佛法颇有兴趣,治政宽厚仁慈,颇受百姓爱戴,威望极高。
而萧昭业年仅21岁,身上也展现出隔代亲的深厚感情。长相俊秀,书法出众,深得萧赜喜爱。喜爱之深,萧赜还特别规定其书法作品不得外流。更令萧赜动容的是萧昭业极尽孝道:父亲萧长懋去世时,他泪流满面,感动众人;对年迈多病的爷爷萧赜,他更是尽心服侍,常常哀愁满面,眼含热泪,细心询问爷爷的病情,让萧赜深受感动。
其实,两人相比,谁更适合继承皇位几乎一目了然——萧子良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明显优于萧昭业。但出人意料的是,萧赜在这年四月最终立萧昭业为南齐皇太孙。这个决定令人震惊,一方面确实有礼法上的考虑;另一方面,萧赜对早年萧嶷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仍心存顾虑。至于萧昭业缺乏治理经验,萧赜认为只要自己用心培养,问题不大。
然而,萧赜万万没想到,这一决定竟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彻底改变了南齐的命运。接下来,这段历史又将如何演变?且听下回分解。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上开户,配资账户创建,配资股票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