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每次想扒拉一下曾花的动态,我都得先给自己做个心理建设,因为那感觉不像是追踪一个企业家,倒像是在跟拍一部永不杀青的动作片。
你瞧瞧她最近这一个月的“通告单”:品牌22周年庆,带着人刚豁出去徒步22公里;转身就一头扎进商学院的活动里当后援;龙脊越野赛道上,她穿着冲锋衣亲自探路,鞋上还沾着泥;没几天,人又瞬移到了普达措,搞起了高海拔重装挑战赛。
这还没完,九月初又跟着俞敏洪去了北疆,在赛里木湖边上,愣是把户外秀场玩出了新花样。
紧接着,又是一场3-0公里的越野赛等着她。
我有时候真想撬开她脑子看看,那里面装的究竟是日程表,还是山川河流地形图?
说她“永远在路上”,都觉得有点太平淡了,这姐们儿简直是长在了路上。
把时钟往回拨个二十二年,回到那个“户外运动”还约等于“城郊野炊”的年代。
那会儿我们对休闲的想象力,大概还停留在KTV包厢里吼两嗓子,或者在麻将桌上筑起钢铁长城。
就在这时,一个叫曾花的女人,脑子里蹦出了个奇特的念头,要做“时尚户外”。
这词儿在当年,听着就跟“养生朋克”一样,充满了矛盾的喜感。
户外嘛,不就得灰头土脸,一身征服自然的沧桑感吗?
你整那么“时尚”是要干嘛?
给山顶的松鼠看,还是给河里的鱼看?
这质疑声,在当时绝对不是少数。
可曾花就这么干了。
2006年,思凯乐的第一家店,没开在什么体育用品批发城,而是直接杀进了北京金源这种亮堂堂的大商场。
把专业的户外装备和都市的精致生活硬是拧在了一起。
这步棋,在今天看来是常规操作,但在当时,不亚于在京剧舞台上唱起了Rap。
它背后藏着一句话:谁说爬山的人,就不能顺便逛个街?
真正的炸裂,还是2008年的《赢在中国》。
那个舞台,可不是光靠一张嘴皮子就能混的。
曾花一路冲到亚军,一夜之间,思凯乐这个名字,从一小撮驴友圈里的“接头暗号”,变成了街头巷尾都知道的牌子。
爆红之后,风言风语也跟着来了。
有人说她沾了女性创业者的光,有人酸溜溜地分析她的商业模式根本走不远。
可市场这东西,从来不跟你玩虚的,它只认数字和结果。
后来思凯乐干的事,就像是在默默地打脸:成了北京冬奥会的特许生产商、牵手中国定向国家队、还跟俞敏洪搞起了“穿好思凯乐,走遍全世界”的战略合作。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那些曾经的“杂音”也就渐渐消停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这话真不假。
不过,要说她最让我觉得“这女人不简单”的操作,还得是她死磕“领队培养”这件事。
一个卖户外装备的,把产品质量、科技专利搞上去,不就完事儿了吗?
她偏不,非要花大价钱、大力气去搞什么“重装徒步先行者领队计划”,还拉上“徒步中国”一起,做中登协认证的培训。
这事儿我琢磨了半天,一开始真没想明白,这不赚钱的买卖,图啥呢?
后来一拍大腿,才回过味儿来。
这棋下得太深了。
户外运动的核心资产是什么?
不是冲锋衣,不是登山杖,是“人”,是那些能带你安全回家、懂风雪、识路径的专业领队。
当这个行业里,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领队都是从你这个“黄埔军校”里走出来的,你卖的就不再是一件衣服了。
你卖的是安全感,是专业背书,是一个庞大的户外社群的入场券。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逻辑了,这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帝国。
如今,22年过去,思凯乐像个刚毕业的壮小伙,浑身都是劲儿。
而曾花,那个当年种下这颗种子的女人,却依然像个刚拿到第一笔投资的创业者,眼里全是光,嘴里念叨的却是“我们才刚刚开始”。
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你一点都不觉得她在装。
当一个品牌开始琢磨着怎么为社会、为行业做点什么的时候,它才算真正“成年”了。
推动环保、普及运动、融合文旅……这些词儿,听着都很大,但你看她还在亲自探路、还在跟用户一起徒步,你就知道,这些不是写在PPT里的口号,而是她一步一个脚印想要去丈量出来的未来。
写到这儿,我仿佛都能看见她,在某个清晨的出发点,利索地紧了紧背包的肩带,抬头看了一眼远方的山脊线,嘴角一咧。
那表情里,没有22年的疲惫,只有对下一段路的好奇。
至于终点在哪?
谁在乎呢,在路上,就挺好。
配资网上开户,配资账户创建,配资股票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